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图书馆 | 学术参考信息网

登录

1. 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学术机构或人员的学术目的、学术过程、学术成果、学术媒体而展开的价值判断活动。 换言之,学术评价是指衡量学术活动及其相关事项的作用、影响或价值。 广义的学术评价还包括学科评价、学位点评价、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等申报、建设、验收、授牌等类型的评价。

2. 学术评价的类型

学术评价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从评价对象上分,有学术计划评价、学术项目评价、学术机构评价、学术人员评价、学术成果评价和学术媒体评价;从评价内容上分,可分为自然科学及技术评价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从评价层次上分,可分为国际性水平评价、国家学术实力评价、省市地方学术实力评价和基层学术实力评价;从评价时间上分,有前期评价、中期评价和后期评价之分。

3. 学术评价的原则

学术评价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学术评价时应该掌握的总的准则或要求,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指导性。 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颁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及2004年9月20日科技部颁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中对学术评价的原则都有相应的规定。 主要有以下几条:

(1)目的性原则

学术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客观公正地给予被评价对象以恰当的学术定位,是促进学术研究的蓬勃开展,为顺利实施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如评奖评优、评定职称、项目实施等。

(2)定性定量原则

由于学术评价是就评价对象的学术能力、学术贡献、学术成就、社会贡献、学术影响等方面而展开的评价活动,有些方面是可以用定量测试,但有些很难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示,这就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是指评价者根据其价值观与历史观对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评价,如优、良、中、差等。 定量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数据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精细的评价。

(3)分类评价原则

学术评价作为一种衡量评价对象的学术能力或学术功效的手段,有一个标准去测量对象,但对象是复杂多样的,这就需要标准能随之而变化,即必须按类评价。 通过分类,使评价对象具有横向可比性,评价活动更具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更准确。

4.国内学术评价中常见的文献计量指标

指标

含义

评价的适用性

被引次数

某一篇论文或者著作引用的次数

可针对单篇论文计算

他引次数

某一论文或著作撰写的论文或著作引用次数

可针对单篇论文计算

影响因子

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针对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可以间接对论文进行评价

扩散因子

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并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具体意义为期刊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

显示引用论文所覆盖的期刊范围。评价期刊的指标之一,不适宜于论文评价

被引半衰期

确定被引用期刊的年龄基准,显示一份期刊从当前年度向前推算引用数占截止当前年度被引用期刊的总引用数50%的年数。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

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通常不针对个别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对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文献的总和而言。

Web下载量

论文在网上的下载次数

可针对单篇论文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质量。

基金论文比

基金论文总论文的比例。


即时指标

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度的指标,主要表述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具体算法为:年指标=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不适合单篇论文的评估

载文量地区分布

来源期刊刊登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不能有效反映论文的质量。单可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

合著情况

作者的人数情况

不能反映反映论文

参考文献数量

文后所列参考文献数量

不能反映论文水平

H指数

在一定期间内,某作者发表论文至少有

h篇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

针对作者、期刊进行评估,不适用于单篇论文

g指数

论文按被引次数排序后相对排前的累积被引至少g2次的最大论文序次g,亦即第(g+1)序次论文对应的累积引文数将小于(g+1)2。从定义可以看出,g≥h,而按被引量排序靠前的文章的被引次数越大,g指数越大。

解决H指数对高被引论文评价不敏感问题。主要用来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